利记sbobet“云秀康园”项目位于春城昆明的官渡区,距离城市中心区约6km,规划总占地面积约66万m2,规划净用地面积约为43.8万m2,东北侧临城市干道广福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块所在东南片区将成为昆明综合型经济三角洲,并成为连接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城的枢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基地西南面有规划中的大型湿地公园———“西亮潭”公园,将成为整个片区的主体公园;从基地南面远眺可见有“睡美人”之称的西山;基地内部有进入滇池的广普大河蜿蜒而过,通过整治将有望成为本项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基地内规划中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及教育用地内绿地。保证了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
基地所属官渡区位于高原明珠滇池北岸,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渡区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km2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基地北侧的云秀书院属于新昆明建设核心工程之一的云秀片区工程(包含中小学、党校教育楼、学生教师宿舍、图书馆及国投大厦等设施),由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云南官房企业集团联手开发建设,致力营造中国“儒家”文化的氛围空间。此书院的诞生赋予了整个片区更高的文化空间品质。
整个基地场地平整,内有广普大沟河道河水由北向南穿梭而过,流向滇池,河道现有驳岸以自然驳岸为主,河水污染应考虑主要用生态的湿地处理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场地树种主要由五种植物———垂柳、桉树、无花果、蓖麻、杨树组成,以柳树数量最多,桉树次之,其余不均匀分布在场地中,大部分树种沿河分布,已经有一定的生长年限,不宜作大规模移栽,故在沿河树种设计的时候应尽量使用现有树种,设计有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
“云秀康园”项目主题:“临湖·眺山·闻书香”———“临湖·眺山”体现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闻书香”则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方案构思和设计理念由此主题展开,思索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致力营造一个两者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自古人以地成,地以人传。在时间的运演中,山水催生人文,人文见证山水,山水将自己的特征深深烙进人的灵魂,而人又以自己的个性及其所创作造的文化反射山水的特征,人与自然因此互相构设,互为主客,形成彼此依存而又各自独立的自然史和人的历史。18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发展以来,推行人统治自然的哲学,人的主体性和优越感不断的过分张扬,自然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人与自然领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的问题。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新审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与本次项目相关的广普大沟以及滇池的污染问题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因此希望通过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能为减轻污染尽一份微薄之力。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大自然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的对象,这些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指导思想体现在“师法自然”、“中得新源”等园林创作手法中,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处理手法: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追求诗情于画意相融铸的情境,理水讲求曲折有致营造深远意境,园林花木配置保持自然原生态不露人工修饰痕迹等等,这些都极好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关系,切合这次项目的主题。
基于自然与人文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造园方式的回顾,我们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作为此次项目的景观风格,以中式传统的造园理念为指导,用现代景观建造方式进行创作,紧扣“临湖。跳山。闻书香”的主题,利用项目周边及内部景观绿化资源的优势,融入丰富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大型生态社区。主题定位:我们精心挑选七种影响中国文化的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植物元素:桃花、杨柳、玉兰、竹、莲、桂花、山茶,并使他们分别与:桃园、春景、龙、书香、瑶池、月色、私家“后花园”七种元素相关联,营造七种不同特色而又相互渗透的景观空间。
设计目标:我们把此区作为整个景观的开始考虑,重点要展现整个片区的景观风格定位,创建标志性景观,把我们的设计理念展现出来。主体解读:芳林春晓(梦桃园)———“春”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对昆明四级气候宜人的美誉);“晓”是一日的开始;“桃花源”是国人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位置:此区为基地内广普大沟河道以及沿河退让绿化带。广普大沟河道河水由北向南穿梭而过,流向滇池,该河道及沿岸景观是本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景观资源,其对于整个片区绿化生态空间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设计目标:因河水污染不可做景观水,我们对河道的处理主要考虑使用生态湿地的处理方式,湿地潜在的自然生态过程也是水源净化的过程,利用湿地的净化原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河道水质净化的问题,种植大量本土水生湿地植物营造一个幽深静谧的浅水湿地景观。河岸的处理主要在设计两种标高的河岸步道,使个重活动空间分布其上。河堤标高比常水位高约2m结合现状的条件设计自然过度的大缓坡草坪和植物群落,与河道的湿地生态群落交织融合。另外,此主题区因广普大沟河道的穿梭与其它4个主题区发生联系,故设计的时候并非孤立考虑,而是把它和各个主体联系,致力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河岸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人们游赏、休息、聚会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主题解读:鸟鸣春涧(杨柳岸)———“春”是主题的延续,“杨柳”是河道现状的主要树种,以杨柳做主题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因地制宜”的体现,“鸟鸣春涧”来自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利用缓坡、木栈道、小瀑布生态植物群落的搭配,以及鸟类,小动物、昆虫类的引入,营造蕴含生机的幽静景致。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作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在这里我们也把“杨柳岸”与“春”结合,再根据“杨柳岸”的位置按春天的来去先后分为“迎春”、“赞春”、“留春”三个主题。
玉兰树是昆明的市树,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人格。此主题“朝露夕菊”就取自此诗。“女龙花”,又叫大理木兰,花色洁白而馨香。此主题以玉兰树做主题树,配以中国元素“龙”作为主题元素,设计龙头喷水小品,龙形围墙游廊等,打造此中心景观区成为一块“藏龙地”。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区特意设计“采菊”为主题景观小空间,与其主题“眺山”相呼应。
此区以竹作为主题植物,中国是竹的故乡,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自古文人偏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孟浩然有诗云:“逸气假豪瀚,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此区主题“清风竹林”取自于此。“闻书香”在此点题。
采用中国传统的挖池筑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设计有三个绿岛的湿地池塘景观,种植“莲”为主题植物,搭配喷雾的水景效果,营造瑶池仙境效果。云南:彩云之南,此区特意设置供人们观赏晚霞彩云的“观云榭”、“观云亭”等主题休闲空间。
此主题主要是针对靠北面的10m宽狭长绿地空间定义的,这里设计安静舒适的散步道,主题植物使用以桂花为主的香花植物,自古桂花总是与月色相关联,我们取自欧阳修“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月移花影”成其主题。
在这里,我们用《园冶》在“园说”中写道:“收四时之灿漫”为主题致力营造有四季变化的,丰富多彩景观特点的“私家”后花园。主题园林植物山茶花。
桥梁景观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利用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形式美进行设计,力求桥梁做到功能齐全,形式构造与环境相协调。而现代的桥梁景观设计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他利用原有的环境,按照力学的原则来体现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和形式美之外,在必要的基础上,却允许改变一定的外部环境或装饰来符合桥梁设计的理念,并赋予他文化的传承、力求建筑风格与新建环境的和谐统一,在21世纪的桥梁设计中,“交通、人、环境”的理念,从原来的单一提出变为三者不断融合,并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环境优美的四大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项目位置位于现状550m宽的河道上,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其路网在河道位置上位于半径为500m的城市主干道上。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其特殊性,并为了现状河道北侧的地块开发及打造新城标志性建筑,下部结构设计为采用经济性强的连续梁桥方案,主要景观效果采用上部构造物体现。
桥面宽度34m桥墩可以设置为8m宽度以内,由于桥底高出水面在5、6m,在桥墩较为靠近中间时,处于桥面的阴影下显示的并不明显且由于本工程场地地质较好,桥下又无通航要求,可以采用经济性更强的较小跨径的连续梁桥梁。
现状基地周围有数塔围绕,并且建塔历史皆以长远,是人文历史荟萃的代表之一,以塔为形塑造跨溪大桥的崭新面貌,能够体现该地方文化的悠久历史。
从上图可得,塔形撑梁方案从塔的形象中过渡而来,在整体视觉上强调塔中有塔中有塔的形象,突出虚塔和实塔的双重关系,其中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而塔身采用中空形式,秉承了古塔器宇轩昂,峥嵘独秀的特点。密集的格栅不仅突出了中心的塔身轮廓,并且见个排布的格栅在视觉上起到了虚实相间的观景效果,底部弧线构架主要起到装饰美观功能,由于底部两侧跨度过大,因而增加弧线构架显得整体形态上更加饱满。
桥体外构架采用丰富的图案拼合方式,并且依据桥体形成一个弧形的外观形态,一方面使得桥体的空间通透性更加强烈,整体空间塑造感显得更加突出
从上图可看出,网状钢支撑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北面的斜拉杆部分主要起到的是外观装饰作用, 外部花纹状的轮廓将现代特色和传统文化较好的相互结合,提供了独特的一个桥体景观,一个柔和和优美的弧线出入口将游客的视点逐渐深化。
桥体部分由两个弧形相互交错而成,并且在功能上显得更加丰富,在保证车流交通的同时,提供了人行的活动空间,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观景空间在桥体中的作用。
中心围合部分形似鱼体,寓意鱼跃龙门大小弧形使得构图,显得更加完整, 单侧支架起到了对步行桥和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样也承担了一部分的美观功能。有序分布的斜拉杆起到了装饰功能步行空间尺度适宜,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景空间。
桥体部分由一个椭圆形多功能空间作为主体部分,通过四个自动扶梯实现上下交通的连通,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平台来实现功能的立体化,360度的观景平台满足了在河道上全方位观景的需求,并且使得桥体功能更加复合化,借助多平台的叠加,使得桥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功能空间,进一步提升桥体的功能复合化。顶部空间作为桥体综合活动空间,可以划分为多种功能空间,集休闲、餐饮、活动,同时提供360度观景空间, 作为支撑平台的构筑体,同时承担了上下活动的交通功能, 底部活动平台,提供游客的临时停留以及观景需求。
随着居民生活品味的提升,住户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尤其是关注到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绿色生态园林景观居住环境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住户在拥有住宅的同时享受生活。
本住宅小区地处某市中心区,拥有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该小区周边生活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步行至湘江只需要十分钟,同时该小区周边还配套有幼儿园、中学、歌剧院等公共设施,为得天独厚的城市新优越的生活区。该项目以大户型及花园洋房和双拼别墅为主,定位于成功人士的第一生活居所。
本住宅小区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尊重传统,用新的语言与符号去演绎古典文化;采用景观轴线和组团更好的延续建筑理念。同时尊重自然,不破坏该小区原来地形,为此鉴于该小区的地形高差,拟采用台地式景观融入自然,更好的挖掘山地景观特色。
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合理地有效利用成本,做到“小而精,大而美”的成本最大利用化的成本控制原则。同时力求小区的园林景观注重人文思想,继承小区当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人文原则。景观设计时合理的结合人体尺度,以人的空间感受先的人体学原则;同时注重功能与形式相结合,满足以人为本基本功能原则。
(1)鉴于该住宅小区园林景观总体布局以新月为中心,周边景点与楼间园林以星座为主题,错落环绕,从而形成“众星拱月”之态,塑造“星月交辉”的意境。
(2)结合本住宅小区地形的自身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着重通过人、环境以及建筑来构筑和谐的生活环境,营造具有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情调的“园林化生态社区”。 达到景观环境在视觉效果上的清新、优雅、舒适、宜人,调节住宅小区的气候环境,改善小区的空气质量,维持住宅小区内环境的生态平衡。在该住宅小区园林的整体景观规划中,意在创造一种围合院落式的生活场景;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重点以绿色植物为主,适当点缀部分落叶植物和秋冬季有色彩、林相变化的植物,使人在住宅小区能充分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季节的园林美。
(3)本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方案构思主要是利用了现有场地的高差变化,尊重了自然山地景观特色;将建筑与人的生活融于自然中。达到和谐共处,共生的原则,同时抓住主要景观轴线与空间,做到主次分明以及突出重点,力求把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效果达到最大化。在主要景观节点上做到精致,细腻;而在大面积景观处理上,则采用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处理方式。
(4)在打造住宅小区展示形象的人文商业景观、主入口景观、泳池景观的同时,也注重处理了山体公园景观与社区的关系;同时,构思在处理小区别墅组团园林景观时,有意地区别于高层组团式园林景观,适当的打造局部的公共人文景观,同时更加着重处理了私家入户及绿化景观,使建筑隐于自然中,更好的强化了别墅的私密性与独享性。同时,构思如何更完善住宅小区各方面的功能需求,合理地分布小区内各种功能活动场地及休闲空间。
(1)本住宅小区在组团划分上,重点强调了三大轴线、组团、六大类型景观。从空间上划分为,主入口景观轴线、商业入口景观轴线、次入口景观轴线。组团分为别墅景观组团、泳池景观组团、酒店公关商业景观组团、宅间生态休闲景观组团一、二、三、四及山体公园组团。从类型上划分为入口展示景观、酒店公共商业景观、生态泳池景观、宅间组团景观、山体公园景观、幼儿园景观共六大类型。整个小区的总体规划具有非常好的园林景观潜质,小区总体规划规整、紧凑、浑然一体。中心湖面呈月牙型镶嵌其中,和谐自然。
(2)本住宅小区景点的营造结合所提出的“星月传说”意境构思所开展,住宅小区中的中心湖面周边以及浅水湖底的景观采取月亮的传说造景,利用星座形状来布局周边景点与楼间园林,同时充分结合各星座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营造意境优美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同时,极大地提升楼盘的文化品位。根据本小区项目的整体策划定位,本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主题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让住户有一种生活在童话世界、人间天堂的感觉,也可以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陶冶于美丽的神话传说、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与美好的幻想,对孩子们心智的成长无疑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采取“多层次水景”的设计概念,把小溪、台地、健康步道整合成整体感,同时通过高差的变化区分不同空间的功能分隔,关键的是在水景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高差变化、水量调节等手法来调节水量,使得水景在不同的时候形成不同特特色,例如在水量大的时候是湖面,在水量小的时候是小溪和广场。这种造景方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水的时候是水景,而没有水的时候同样是很好的景观,可让人进入活动嬉戏,增强了景观的人性化以及参与性。
(4)塑造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在住宅小区园林设计景点时,结合“曲水流觞”等有关水的典故,使园林设计具备观赏性、参与性尤其是艺术性。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雕塑、小品等,使得住宅小区将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充分融合渗透,凸显本住宅小区所处的区域特征、场景特征乃至文化内涵。
(5)小溪设计。结合本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小溪的水面宜小以及宜浅。所以在大多数时候,月牙湖区域的水景,仅仅只是小溪,而大面积区域是溪边台地,可以供人亲水。另外设计小溪景观时,采用了的适合的深度以及选取合适不同的池底材料、质感,以有效地增强景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可有效地使得小溪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整体构图中宛如一条彩带,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另外,本住宅小区还设置喷泉景观,为小区辅以生动、热烈和富于人性化。
(6)小品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还适当地配置小品,使得本小区的园林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而且富于情趣和人性化,小品的设计同时可以画龙点睛地诠释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小品的选取以简练的线条结合夸张的线角,抽象的演绎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在效果上简洁大方、尊贵高雅。
(7)在处理别墅组团景观中,有目的区别于高层组团式园林景观,适当的打造了局部的公共人文景观,更着重处理了私家入户及绿化景观,使建筑隐于自然中,更好的强化了别墅的私密性与独享性。
结合某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实例,结合该小区现有场地的高差变化,尊重了自然山地景观特色,提出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中的功能以及生态作用,同时探析了现代住宅小区中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以及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能为同类住宅小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1] 庄巧玲,张素梅.小区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25(04):36-38.
[作者简介]邓志林,潘百钊,梧州市园林绿化工程处工程师,广西梧州543001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现代的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活动来平衡身心,保持健康的体魄。对此,梧州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适时提出了实施“三百项目”和“三年一大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于是,一个融娱乐、休闲、赏景于一体的,以健身、康体、大众参与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由此产生,并在方案招标中获得选用。
设计中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包括市政府办公大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现在的江滨大酒楼)周围地块,占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座落在梧州市的行政、文化中心位置;三大建筑物坐落其中,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各具特点。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政府广场,喷泉、雕塑、绿化相互衬托,融为一体,景观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政府大楼前广场虽然景观很好,但面积较小,入口太窄,铺装地不足,对广场的开放、外延不够,缺乏大气的景观效果。(2)三大建筑物的每个广场主题内容不够明确,缺少文化内涵。(3)三个广场之间各有一条街道相隔,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缺乏相互间的有机联系。(4)三个广场在原设计时,只考虑灯光照明,夜景效果则欠考虑。
基于该环境特点和特定的功能要求,结合梧州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宝巾市花为艺术特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相互交流,将广场建成一个高起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娱乐休闲赏景相结合的、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的行政、文化中心场所,充分展示梧州城市的新形象,因此,在设计构思时重点考虑如下几点:(1)重点突出政府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充分展示行政中心的形象。(2)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雕塑、园林小品的表现形式,赋予文化内涵,突出时代气息。(3)加强三大建筑物前广场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营造一个大气整体的环境空间景观。(4)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特别是突出亚热带棕榈科植物和市花宝巾以及开花乔木,既突出景观效果,又注重生态效益。(5)加强灯光夜景的景观效果。
梧州市政府广场景观工程,既是政府办公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的前庭广场,又是奥奇丽路延线上的一块公共绿地,也是市政广场功能互补的活动场所。因此,在总体布局上,着重考虑政府广场前的植物景观和提高灯光夜景效果,以圆形、椭圆形、扇形和自然流线形进行构图,通过对交通流线上的组织分析,利用铺装、绿化、灯光、水景和园林小品这些景观元素,把三大建筑物前的景观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互为对景,组成各具特色的、简洁大方的、色彩明快的景观空间。整个布局大致分为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三个景观空间和一条奥奇丽路街景。
(1)政府广场(喷泉广场):在保留原有喷泉、雕塑和绿化的基础上,着重充实提高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重新铺植草皮,多植大树,特别是棕榈科乔木(如大王椰子、国王椰、短穗鱼尾葵等),再配植一些常绿开花灌木和色块植物(如宝巾花、红继木、黄金叶、黄榕、大叶红草、福建茶等),组成一个具有平面疏密变化、立面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的群落景观。以简洁明快的植物景观效果来衬托政府行政中心的形象;以增加广场铺装、不同标高平台和卵石小径来加强政府广场与文化中心广场、市政广场的过渡与衔接,运用古榕、丛状短穗鱼尾葵、小叶榄仁、桂花和花灌木以及色块植物等植物景观来协调广场之间景观的联系。
(2)文化中心广场(宝巾花广场):以广场砖拼合图案的铺装为主,在文化中心建筑前的广场中心以一组用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的宝巾花图案(因工期紧未做)和周围广植宝巾花(梧州市花)以及特定设计的宝巾花灯来点出广场的主题,烘托出梧州市花宝巾花的文化氛围和植物特色。在文化中心建筑南面布置了一片以阵列式种植垂榕的方式形成绿荫停车场,在与奥奇丽路交接的广场东侧,开辟一块带状的绿荫休闲生态停车场,以种植2~3行高大粗壮、树形健美的油棕(后改为小叶榕古榕)作为阵列式种植组成群植效果,停车场地作镶草生态铺装,以这种大气的带状植物景观作为政府广场与新迎宾馆广场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
(3)新迎宾馆广场(叠水广场)。在新迎宾馆入口以北的广场中心,以玻璃钢制作的三层叠水钵(高8.8米)结合环形八个涌泉景观的椭圆形水池,既作为新迎宾馆广场的主体景观,也作为宝巾花广场的视觉中心。远观近赏,主景壮观美丽。新迎宾馆人口两侧以高大粗壮、树姿优美的大王椰子来衬托宾馆建筑,简洁大方。在宾馆之西、文化中心之南的通往市政广场道路,选用华盛顿椰子流线型列植于道路两旁,整齐美观,富于动感。整个广场以大王椰子、华盛顿椰子来突出棕榈科植物的景观特色,装点新迎宾馆的亚热带风情。
(4)奥奇丽路街景:整条路为南北向,全长750m,路宽14m。设计时以柱状垂榕和“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一道白天景观优美、夜景五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而且柱状垂榕在道路平面衬托下,竖向景观明显、突出。
(1)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种植,通过植物高矮、疏密、色彩的合理搭配,以简洁大方明快的植物配置来突出植物的空间和色块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
(2)以棕榈科植物为主,常绿开花乔木相结合,突出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如大量采用一些大王椰子、油棕、国王椰、华盛顿椰子、短穗鱼尾葵、散尾葵、美丽针葵和古榕、木棉、小叶榄仁、垂榕、桂花、大叶紫薇等高大粗壮,树形优美,枝叶茂盛,花大色美的南方特色树种,充满亚热带风情。
(3)大量种植宝巾品种,突出梧州市花特色。如在宝巾花广场周围广植各个品种(大红、水红、紫、黄、白、花叶等)的宝巾花,以突出宝巾花梧州市花的城市象征物,以尊重市民热爱乡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植的景观效果,如政府广场大面积运用了福建茶、黄榕、大叶红草的绿、黄、红色搭配种植,对比强烈、色彩艳丽、富有动感,充分展现流线型色块的景观效果,用彩叶草等点缀八个花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双面红继木球点缀于绿树丛中,达到丰富植物景观效果的目的。
针对三栋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及周边环境,在夜景照明总体设计中,通过建筑立面照明、硬质景观照明、绿地照明、水景照明和道路照明等夜景照明手法,进一步提升广场、建筑、园林和水景及道路相关景观夜景的景观效果,让夜晚的政府广场庄严雄伟,文化广场光彩飞扬,新迎宾馆金碧辉煌,奥奇丽路星光灿烂。
(1)政府大楼庄严雄伟,其灯光设计以黄光来勾勒大楼的主线条,以投光灯、泛光灯来照射大楼的外表面,玻璃幕墙采用蓝色内透光,充分体现建筑结构和材质的美感。文化中心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灯光设计以内透光表现主体建筑,通过黄、白两色投光协调主体建筑。新迎宾馆夜景的灯光设计以黄光为主色调,适当的蓝光构图,形成着实的灯光配景。
(2)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及周边绿地的夜景以市花宝巾花庭院灯为主要景观照明,以草坪灯、投光灯为辅助照明,通过宝巾花灯和一组用花岗岩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成宝巾花图案的地埋灯(因工期紧未做),将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有机地过渡和结合成一体,并提升文化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充分突出宝巾市花的主题。在政府广场雕塑水池两侧的绿地内各点缀了三株椰树灯增加夜间绿地的景观效果。奥奇丽路则以“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带状的夜景景观效果。
(3)新迎宾馆广场中心水池的主体景观(三层叠水钵和八个环形涌泉)采用防水的彩色水底投光灯,让夜景的叠水涌泉水光交融,流光溢彩。六、铺地设计 为了统一广场硬质景观效果,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的铺地选用与政府广场一样的广场砖材料,以白砖为主铺成大方块(3.5m×3.5m),以红、蓝砖作色带(宽1.2m)将白砖拼合成纵横整齐的方格图案,图案整齐美观,纵深透视感强。以统一的铺装材料将三个广场空间景观融为一体,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整体效果很好。
(1)给水:政府广场的绿化淋水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装置淋水,其余绿化淋水采用设置龙头接管淋水。(2)排水:广场排水一律采用暗渠集中排水。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湖北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宜都市西南部,总面积1239.5公顷,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灌丛温地、农用泛洪湿地和蓄水区构成。受宜都市政府委托,我们对湖北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斗笠山和湿地宣教基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斗笠山与湿地宣教基地位于美丽的清江两岸,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斗笠山位于清江北岸,山的北面地势相对南面而言较缓一些,所以斗笠山的主入口在北面,临水的一面山势较陡,山顶较平坦,月。有农户居住,整个山体植被丰富,但立地条件有限。湿地宣教基地在清江南岸,山体起伏不大,立地条件好,是供游人休闲的好地方。
针对天龙湾温地公园的公益性性质,在自然资源整合、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基于生态修复、休闲游憩、科普观光、滨水区复兴、栖息地保护等具有多重目标、多样景观体验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在设计时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其一,生态保护原则,以生态果林、生态体验、植树林地为特色,形成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其二,旅游提升原则,以自驾营地、旅游基地、科普教育为特色,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对话,进一步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形象;其三,景观形象原则,以湿地景观、山地密林景观、郊野景观、农林大地景观为核心,在原有自然水体背景下,保护和拓展滨水滩涂,在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的前提下,适量建设休憩设施,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休闲公园,为人们享受郊野、体验自然提供绝佳场所。
根据斗笠山和湿地宣教基地的功能特色,进行了分区规划。在斗笠山,因为主要是密林,且山顶地势较平坦,有农家居住,所以把斗笠山分了两个区域,一个是密林景观带,另一个是绿野农家,既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又为游客开辟了休闲的地方。在湿地宣教基地,因为自然的立地条件好,非常适合游客在这里观光游赏,所以规划了湿地绿洲、滨水景观带、七彩花田、阳光草坪、花时节、科普认知园等,在主要入口设计了与公园定位相符合的特色入口景观。
入口景观设置醒目的标识牌,分成四个部分:田园风光、景观林带、停车场和入口大门。景观林带种植色彩富于变化的乔灌木,季相特征明显,田园风光部分配置乡土树种和农家作物,让游人真正回归自然;停车场地势平坦、设计合理,方便停车。密林景观主要体现本地植物特色,让游客在此体验山林野趣。绿野农家位于斗笠山顶,地势平坦,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当地特色的富锌茶,逛茶园摘茶叶,体验农家生活并可做短暂停留居住。湿地绿洲这个区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门为社会团体开展植树活动或实行种植承包提供场地的青年林,另一个是近水的小岛和木栈道结合而成的湿地绿岛景观,数个郁郁葱葱的水中岛屿由曲折蜿蜒的木栈道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富有动感和情趣的景观。滨水景观带设计充分考虑人们在公园滨水活动区的各种需要,通过主题广场、滨水栈道、水景园等一系列景观,形成整个公园的核心休闲区域,为游人提供戏水、赏景、休闲的最佳所在地。七彩花田景点连通滨水景观带及花时节景区,同时又形成特色鲜明的游赏场所,沿着花带游步道在花海似的山地中畅游,使人心旷神怡。花时节景点以时令花为特色,大面积种植桃花、樱桃、柑橘,花时节之际营造“桃”之夭夭、柑橘流金、樱桃串串的景象,让游人充分参与到欢乐的花时节里。科普认知园的设计将大自然充分纳入整个园区的规划中,从而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该区包含树木认知园、岩石园、水生植物园、观鸟亭、科普广场等小景点,使游人在领略天然风光的同时学习到科普知识。
这样大型的湿地公园,既要适合大型旅游团体也要适合小的家庭游赏。在交通组织上,我们遵循既满足各类游赏的需要又因地制宜使用原有道路的原则,让游客不走回头路,且各类道路畅通易行。整个道路系统有主干道、次干道、景观游步道等三个等级的道路,安全实用。
植物景观设计以春、夏、秋、冬四季植物景观为主题划分四个植物景观区,一个区内突出表现一个季节的植物景观,其它季节的景观做配景。植物种植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其一,尊重自然,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修复和改造;其二,遵循生态规律,模拟自然,创造植物群落景观:其三,展现植物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其四,分段集中体现植物景观,使各区段的植物景观具有季节景观代表性。
春景以展现桃李缤纷、杏花疏影、万物复苏的春意盎然之美,主基调树种有桃花、山杏、柳树、榆树、香樟、杜仲、白玉兰等:花灌木有杜鹃、山茶、蔷薇、迎春花等:草本及水生植物有郁金香、三色堇、千屈菜等。
景观设计涉及学科广泛、内容众多、问题复杂。景观设计的构想应针对地形设计、空间设计、绿化设计、道路及铺装设计、水体设计、设施设计、广场设计、装饰设计、与人类的关系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地研究景观设计的立意、设计构想、分析过程以及表达技巧,从而建立系统性的景观设计。
笛卡尔的唯理论几乎成为了近论研究的标准方法。其特点是分析、解剖,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相对简单的进行研究后,再把简单的合成复杂的。这种思路是建立在系统思想完全对立的“可分”与“可加”的基础上的。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对设计方法系统的元素进行分解研究,以期望达到对设计方法各要素的深入了解从而获得系统的设计方法。要系统的建立设计构想,我们就要运用这种“可分”、“可加”的系统思想,先针对构想系统下的子系统进行研究,再分析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系统地阐述构想的建立。
构想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设计的立意、设计的构思、分析过程以及表达技巧。无论是立意、设计构思还是分析过程都是构想的要素,都是构想的子系统。要想系统的建立设计构想,必须先针对其子系统进行剖析与解读,深入了解每一个子系统后,再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合成设计构想这个整体。
设计的立意要有价值,要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达。立意在景观设计中是设计总意图的创作和设计师造景思想的表现。立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整个设计的中心内容,是景观创作的主题和核心,好的设计在立意方面多有独到和巧妙之处。立意要有一定的标准与准则。立意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功能与目的、实用与经济、形式与风格、形象与含义。
立意要有设计依据。立意的设计依据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活动行为的需求、意想中的质量以及意想中的关系。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依据任务分析的结论、功能分析的结论、设计者的喜好以及文化含义的考虑。立意可以从许多角度出发,例如生态角度、地方风情角度、历史文化角度、技术材料角度等等。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设计方案具体针对的使用者有什么样的特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年龄范围从而推测以及调研出使用者有什么样的基本活动以及对此景观的使用需求;什么样的形式与风格能被受众人群所接受并能良好的与周围环境想融合;怎样能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关系,协调好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区域与流动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赋予景观丰富的内涵,使景观的形象与文化含义完美的结合;怎样在满足设计标准和设计依据的同时使所设计的景观更加经济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思考。构思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是不为造型损失功能不为功能损失造型(此句表意不明);二是相同的立意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
景观设计在构思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在功能方面需要依照及遵守相关的规范以及书籍。
针对已有的文件或现有的空间测量,熟悉已有的空间同时评价现实空间与土建图纸。
空间中的分析是主要的目的。景观场地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各个景观具体空间的设计。景观场地的布局是根据气候,交通,地形,人流等情况确定主要的景观建筑以及景观设施的位置以及将其他各个景观要素布置在场地内最为合适的地方。空间是由物体和感知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的时的前提就是找到发现符合场地特性的空间特性,并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对其进行划分,排列,渗透,设计等,以创造好的景观空间效果。
在尺寸方面要考虑分析面积的大小、局部物体的长宽高等。不同的尺寸构成不同形状、不同特点的景观空间的作用,景观空间的形成,是由尺寸直接制约着的。合适的尺寸影响景观平面布局趋势,尺寸是否考虑周全直接影响人们对户外空间范围和气氛的感受。
表达技巧是为了实现立意所采用的手段。其中包含了比例、尺度、平衡、和谐、统一与变化、韵律、突出重点等诸多要素。每个要素对表达技巧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表达是设计师向其他人阐述设计对象的具体形态、构造、材料、色彩等要素,与对方进行更深入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设计师记录自己的构思过程、发展创意方案的主要手段。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考虑比例与环境的关系,比例受它所处的环境的限制。明确比例是所有设计的评价条件,各物体之间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尺度上我们要考虑到人与景观的尺度关系、物与景观之间的尺度关系、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等。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平衡的关系,这其中包括对称的、非对称的以及放射的等等。整个设计要找到设计要素的共性达到统一和谐,所涉及到的要素包括植物的色彩层次、所运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肌理、景观小品的形状、景观设计的整体寓意等等,整个构想要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要素的共性把设计连接起来,再经过仔细的布置取得设计的统一性。
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既是构想的独立子系统,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技巧影响着构思,构思关联着立意,每个过程都不是独立产生的也不是独立完成的。黑格尔说:“脱离人体的手不能说是人手。”这说明某些部分不能脱离整体,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的思想。在景观设计构想的这个系统中,对局部问题的深入了解是必要的,但是对局部问题的过度重视往往会使我们忽略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景观设计的构想必须以系统论作为指导,强调其整体性,才能解决景观设计这个总体系统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矛盾。景观设计构想的三个要素都是构想系统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相互影响,彼此关联。只有把这些子系统和谐统一在景观设计构想的系统中,才能创造出科学合理的景观构想,从而设计出适合城市发展,适应人们生活的景观。
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展开系统性的景观设计构想的研究,再用这种系统的景观设计构想指导景观设计,完成对景观设计整体系统性的研究是必要的。用整体性观点来探讨景观设计问题、研究系统性的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与实践中具有普遍的、可操作的指导意义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同时,它也是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不断发展的重大课题。
人类对几何构成形式的认识自古有之,近代开始被研究重视。以“荷兰风格派”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艺术家,强调规律对个人化的超越,认为艺术应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而追求纯粹的抽象几何美,后经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运动的推动,形成了设计中比较稳定的几何形态语义符号,对后来包括景观设计在内的诸多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古典园林,发端于20世纪初的欧洲现代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风格、手法上日趋多元化,设计的形式不拘一格。在空间构成方面,“一般看不到正常意义上的建筑物,但却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类似建筑空间感的存在,这说明建筑空间的构成技巧已被大量引入景观设计之中……”。原本集中、凸显的园林建筑被解构为简单或复杂的几何构成分散在场所空间中,开始趋向隐喻化和抽象化。最简单的形式却因其与自然形态的对立和纯粹性,带给人心灵的触动。斜面构成属于几何构成的一种。在传统园林中,斜面构成多作为景观的局部来呈现,如亭子的顶、台阶或坡道等。在现代景观中,斜面却越来越多的以纯几何构筑出现。这反映出了随时代的发展,人的审美关注点已从外在美和具象美,开始更多转向简约的抽象美。
斜面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角落,但在人类社会中,最初出现在高台或建筑中。这类建筑寻求与“天神”的无限接近,集中反映了人类历史早期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中国古代建造沙丘苑台、章华台的扣斗形态、古埃及金字塔石砌斜面的不断收分集中,均表现出对天神的向往和敬畏。随着历史的发展,斜面构成主要运用于建筑形体、屋顶及主要构件中,体现了一种动势,满足了工程的稳定性和人们审美需要。从构成来讲,斜面主要分为指可以被人直接感受到的,以实体直接表现出来的“实斜面”和因一系列非斜面的物体形态所抽象出的“虚斜面”。前者如金字塔、坡屋面等,后者如连续的台阶、山坡的植被等。根据其在自然中的构造形式,又可分为直线斜面、曲线斜面和虚斜面,反映出不同的性格。其中,直线斜面的线条硬朗挺拔,带有刚直,明确的性格特征;曲线斜面线条流畅,浪漫、活泼;虚斜面,则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大尺度景观,户外斜面构成地形的创作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地景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者将地形以多面构成的形式加以重新塑造,力图创造不同于传统缓坡、护坡或土丘造型的新型景观形式。由于此类景观对结构的特殊要求,多与地景建筑结合设计,达到了对自然山体或地形形象的高度抽象和隐喻,实现了景观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现代景观中的景观设施较传统园林建筑更加灵活、分散。现代景观构筑可以不像建筑一样对空间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定,而是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出现在景观空间中。在点景及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达到言未尽而意已至的效果。斜面在景观构筑中主要作为构筑或凉亭的顶或支撑框架等。
人为制造出的起伏地形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应用于活动场地或儿童乐园,常通过建立一个起伏的三维地形,结合靓丽的色彩和线条,创造出“有趣、惊险刺激”的活动空间。颠覆了传统的活动场地设计形式,增添了场地的趣味性,激发了人的运动欲望。
根据在景观中的尺度及效果,斜面构成大致可以划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大尺度主要针对景观规划层面,由于这一层面的设计对象体量和规模巨大,实施可行性不高,因此以下主要讨论城市中中小尺度规模的斜面构成景观。
景观性格是指景观本身在观赏者心理体验中的投射,不同的景观材质、构成、风格、尺度等要素可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在实际案例中,斜面构成景观通过以上要素的不同进行搭配与组合。可以表达的景观性格有以下五种:(1)现代与个性斜面构成形式源于与20世纪70年代后解构主义思想向设计界的渗透,其打破了传统设计思维的模式,与古典主义设计模式相分离,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斜面构成常结合流动的线性与形体组织空间,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活中部分人群对凸显个性的需要。(2)亲切与随性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倡将人的体验和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看做设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将人的活动规律作为重要的设计考虑要素。斜面建立的穿插性的联系空间,模糊了两个平面之间的界限,并衍生为不同空间的自然延伸,打破了传统景观中暗藏的秩序、等级的思想以及空间隔离,符合当代设计中对亲切与随性的追求,拉近了人与人、人与活动之间的距离。(3)时尚与实用不同的阶层和使用人群对于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使用要求,斜面构成形式的自由组合可衍生出艺术感的形态和多种使用功能。相比传统园林,更能表达不拘于形式的功能实用性。也因其外形的艺术感,契合了当代人群对审美的要求。(4)创意与包容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与包容的景观,斜面构成在园林中的应用,反映出了园林设计师对设计创新脉搏的独到把握,其可由简单的几何构成形式变化并组合出丰富多变的景观形式。反映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则给人以极具创意感的启迪,展现出了当代社会对新创意和新文化的包容。(5)活泼与趣味除了直线斜面形式的景观,以曲线斜面和虚斜面构成形式为母题而设计的景观可以产生活泼、有趣、浪漫、天真或热烈的性格,该手法常被运用在游乐空间或儿童乐园的梯、座椅、构筑物及嬉戏场地中。不仅满足了儿童及年轻人喜好活泼的天性,也因其趣味性利于激发成人的童心及运动嬉戏的欲望,为公共空间增添了青春趣味的气息。
近几年来,受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涌现出了不少斜面构成形式景观的成功作品及案例。以下主要从斜面构成景观的性格表现的角度,对代表性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面对这块大学创意区入口的罅隙空间,从公共活动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入手,设想出了一个翻折的户外木质地板体系,以满足公共场地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功能,如休憩、休闲、运动及广告等。在项目中,地板的设计弃用了水平铺设的惯用思维,而以折角、变形、竖向对比等形式出现。通过这种理念的实践,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可以容纳多种活动的现代公共空间。加强了整个景观的雕塑感,呼应了“创意”的主题。
珠江啤酒厂位于广州市海心沙对面,滨临珠江,作为珠江沿岸的地标式景观来打造。设计师为满足上位规划,考虑到洪水位,利用沿江竖向上的高差,设计了半下沉式建筑。建筑以外部分结合河堤利用斜面草坡绿化来处理高差,并留足滨水休闲空间,并与地面铺装形式相统一。满足了人们欣赏江景和娱乐休闲的需要,呼应了滨水休闲空间的时尚要求和场所精神。
该项目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717伯克街人流交织的商业空间,设计摒弃了常规做法,采用斜面的设计方式,营造出了多功能的斜面景观,使其具有座凳、种植池等功能,也为游人增加了多种行为的选择。这种处理方式模糊了竖向景观与地面铺装之间的关系,使得二者趋于一体。突出的座凳及种植池来自地面铺装的形变,巧妙得构成暗含张力,形成了雕塑感。凹入的斜坡平台成了休息座凳,高地面的平台部分也可覆土种植,整体风格随性亲切。
利玛窦广场位于南昌赣江沿岸。设计中,设计师运用了斜指赣江,通过伸向天空的断桥和的“破土而出”的小坐凳斜面构成来表达当代与历史的时空衔接感。其中,断桥从地面斜刺出直指天空,游人顺着断桥拾级而上,在最高点凭栏遥望蓝天和赣江。另外,看似设计师漫不经心随意散置在地上的数个小石凳设计却一反常规,一端从地面斜伸出,升至人体坐姿高度收为水平座椅,吸引游客沿斜面走上座椅。沿斜面行走带来的运动升腾感与高度带来的视域变化,催化出欢愉的体验,思考的高度也由“当下”升华为“历史”,使整个广场成为了赣江沿岸独具个性的休闲空间。
该项目用地为矩形,仅为200余m2,项目力图打造出一处亲近自然的趣味休闲空间。设计在保留林地的基础上,模拟出高低起伏的丘陵式缓坡地形空间,并附着由废轮胎、费鞋底以及废旧陶瓷加工合成的弹性“地毯”,实现了废旧材料的重生。人走在其间,可坐、可躺、可嬉闹,颇具新奇与刺激意味。起伏的地表同时被视觉鲜艳的颜色所覆盖,实现了复合型的嬉戏感官体验。
由以上可以总结出,斜面构成形式的景观设计是一种情理结合的创作,其创作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设计思想上,要以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宽广的知识面为基础,辅以对近现代设计领域的各种思潮的深入理解。以创新性的思维,在传统设计方法和理念中提炼出适合时展的新理论、新途径。将斜面构成的形式化、新时代审美的特殊化与使用功能的包容化融为一体,发掘出突破传统景观的表现方法与形式。在创作心智上,讲究情感与理智充分结合。景观设计同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一样,也是一种高情感的理性活动,斜面构成正是在设计师开放型的感性思维过程中进行的理性探索。在整个设计思考过程中,设计者灵感的火花都要经过理性思维的过滤。在创作手法上,在认真透彻的场所环境要素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斜面形式来表达适合特定场所的特殊情感和空间要求,顺应时代审美,满足各类现代空间的多元化功能,最终实现情理合一的景观设计目标。
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形要素。地形是建筑与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设计的基础。所谓地形,是指各种地表、地理性状。除了考虑它的外在形貌,还要充分考虑它的地质构成等。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改造地形,引导人的视线,拓展人们的视野。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充分考虑因素的限制。基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学合理;要考虑建筑与景观的容量。建筑与景观的容量主要取决于容纳人的数量;最后要考虑经济因素,要根据设计目的,地貌地质,以及建筑和景观承受的人数,科学的设计,力求经济性与实用性兼备。植物要素。“植物要素的科学运用,不但能够营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空间,也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功能空间。”植物是建筑风景中重要的自然要素,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它包括草坪以及各种大、小树木等。大小高矮、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质地等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达到多样化的审美效果,植被的合理运用还可以改善局部气候环境,形成舒适愉悦的环境等。当然在植被设计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维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设计时还要考虑植物数量上的配置,配置要合理,要适度。对于植物素材的品种应考虑多样化,乔木、花卉、灌木等,还有花木的季节性,合理的种类搭配,可以衬托建筑的美,形成优美的建筑环境。水要素。“水体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生命源于水,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要体现人与水的密切关系,人对水的特殊感情,“亲水设计”可以充分运用水的审美及精神功能,营造灵动的景观。水体设计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两种各有特点,静显示出安详,动体现出灵性。而实际设计中受环境制约比较大,所以以静态水景为主要形式,平静安恬或寂静深远是静态水追求的高境界。水的设计还要与其它景物互相配合映衬,使水呈现动态的美,充满活力。比如在水中放置一些浮游动物,如游鱼,也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植物,如水藻睡莲之类。怡然自得的游鱼,富有绿意的芙蕖睡莲,倒影水中的明月,形成活脱脱的一个“生态馆”。水是建筑与景观设计结合中最富生机的因素,无水不活,无水不灵,让建筑与景观充分满足人类喜水的天性。道路及其它要素。景观的道路,是指景观中道路、广场等铺装地坪。景观道路与城市道路有着很大的区别,它除了要具备交通、运输功能外,还有审美上的要求:游览功能、休憩功能等。道路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景观的骨架与网络。道路的规划设计,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景观的面貌与风格。比如苏州古典园林的道路,它讲究峰回路转;凡尔赛宫则与之不同,它讲究平面效果。建筑中的道路设计要根据其功能选择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也可因循地形地貌或迂回曲折,或者呈直线状。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还有其它要素,如设施小品的运用等,我们要充分考虑和挖掘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两者结合。那么两者融合建设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设计构思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注重原创性,要求设计有新意、有亮点、并且具有鲜明性的时代感。所以在设计立意构思时,要运用巧妙、独到的思维,不应因循守旧或者刻意模仿。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找构思的灵感,从大自然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大自然是最原始的灵感源泉,我们要利用大自然的无限资源与无限的丰富性,捕捉大自然中最一手的设计素材,还要善于将现代的艺术思想理念运用到构思中。尤其是要构思好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要构思好空间的划分和组合,要善于将单一的空间合理的分为复合式空间,善于将大空间优化成小空间。在总体上为建筑与景观两者的功能和布局的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空间的划分与组合要有主次,疏与密相互错杂,利用曲折幽深的划分,增强设计的层次与深度。什么是层次与深度?“隔河看柳柳如烟”就是最形象的表述。
布景主要通过“添”“障”“对”“借”等手段来实现。“添”即添景,“障”即障景。那什么是添景呢,打个比方,有一个景观假山,如果此处只有假山,中间或近处没有其它的景观,往往给人单调的感觉,缺乏层次。如果我们加上其它景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这就叫添景。障景就是影响美观的地方用景遮挡起来,“俗则屏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景,顾名思义,就是景观可以相对,这样就形成近景与远景的搭配,景致就深了,丰富了。借景就是将远处或他处的景借过来。达到景致横纵交错,空间层次丰富,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要善于渗透和延伸到建筑景观设计中,景与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隔。我们在设计时,要力求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易于使景物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景观的延伸常常能带动人们视觉的扩展。比如我们可以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与地面一体化,互相延伸,连续不断,让人在无形中感觉景物发生了变化。
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统一。有建筑无景,则建筑缺乏审美与艺术,我们要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景观设计着力于微观的景观空间,建筑设计着力于实体建筑,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孤立开来,或者忽略景观设计的作用,把景观看作建筑陪衬,设计简单化,常态化,种些花草、来个雕塑、弄个喷泉缺乏景致的个性特征。更不能在建筑完成后,才匆匆设计景观。要实现持续性与生态性统一。设计者要有长远眼光,要认识到景观对提升建筑的潜在价值。要结合自然,充分考虑建筑环境的生态,尊重景观的地域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持续性与生态性统一。
全球化发展的形势,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观念创新,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中,使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具有现代化的意识;要强化设计的技术理念。人口增加与资源减少的矛盾、人类情感与景观的融合,需要我们适应景观形式的变化,并将其转化成新的设计语言;要加强审美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使人们能够投入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不断在追求建筑的实用性与景观的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我们要将审美的生存观念渗透在设计中。
城市桥梁设计要重视其景观设计。桥梁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历史文化、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